close

01

看紐西蘭毛利人的戰舞,並不一定要跑到紐西蘭去,拜這次的做16歲及七夕系列活動之賜,台南市政府邀請了許多國外的表演團體蒞臨表演,而我也恰好在回台東之前能觀賞到其中的一部分。

 

02

表演場地在火車站附近的新光三越,原本就不好停車的地方這天人潮更顯擁擠,繞了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停車位,但是已經佔不到前面一點的位置,所以只好將相機舉高,用運氣先決模式拍攝。

 

03

雖說旅遊鏡一鏡走天下,不過碰到這種夜間展演的場合,光圈不夠大還是最大的致命傷,只好勉強打一下那個鳥鳥的內閃(外閃躺在台東的防潮箱裡面.........)。

 

04

防手震的效果的確不錯,但是沒有辦法應付快速的舞蹈動作,拍的不好,但也不是全然沒有收穫。

下次,我就知道要帶恆定大光圈的鏡頭加閃燈了,

 

05

現場戰舞的氣勢和嘹亮的歌聲,舞台上10根手指頭數的出來的人數,吸引了一圈又一圈的人潮。

 

06

關於毛利人:

毛利人最早時是亞洲居民,三世紀時向南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遷徒。當歐洲人還在懷疑地球的彼端有沒有土地時,位於夏威夷南方的夏威基(Hawaiki)島民,已乘著木筏向南方探索,並在西元八五○年來到紐西蘭。第一批進駐的毛利人給這個杳無人煙的島嶼取了一個詩意的名字──長雲裊繞之島(Aotearoa)。

公元1200年,毛利人已分佈在北島和南島的許多地方。他們從豐富的自然資源中獲取食物並有著簡單的貿易行為,所謂的“毛利文化”便日漸形成,並在口耳相傳的文化之下一代接一代地流傳下來。公元1642年,第一個歐洲航海家來到這裡,當時大多數的毛利人還生活在北島的溫暖地帶。荷蘭人阿貝爾‧特斯曼在這一年靠岸停泊,為這土地命名為Staten Landt,即為後來的紐西蘭。1769年,英國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船長到達這個綠意盎然的島嶼,沿著海航行,並且與毛利人展開貿易活動,宣稱英國對這塊土地擁有主權,當時,毛利人在此已居住超過一千年以上了。然而在毛利人的思想中,並沒有所謂的『土地所有權』,更無法認同歐洲人想要瓜分土地一事。為了平息衝突,英國政府與毛利酋長於一八四○年簽署『懷唐基條約』(Treaty of Waitangi)。在進入二十世紀時,紐西蘭的毛利人減到四萬人左右,此時歐洲學者甚至認為,毛利人有可能像澳洲塔斯馬尼亞的原住民一樣,從此消失在歷史之中。在歐裔執政者的懷柔政策下,現在毛利人約占紐西蘭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五,羅托魯瓦(Rotorua)是毛利人大規模集中的最大城,毛利社區及雙語學校林立,還有毛利電視節目。

               

07

而我對毛利戰舞的最初印象,是大學時代打橄欖球的時候,在電視上看到紐西蘭的橄欖球強隊全黑隊(all blacks)每次出場比賽前所跳的haka,那是毛利人的一種傳統儀式,迎賓的時候示好,迎戰的時候示威,而球隊出戰時所跳的是示威的戰舞,那氣勢可是相當驚人的。

全黑隊比賽前的haka

 

 

毛利人的舞蹈與歌聲

 

傳統的戰舞

 

08

現場我看到的表演跟影片上的相差無幾,只不過人數上少了一些,那個歌謠的和聲真的很好聽。

 

09

不過我沒有全程看完,因為同一時間在後火車站的大遠百廣場正有著另外一個團體,阿札鼓諾非洲鼓團的表演,我要趕過去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y257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