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星期天,我跟永子參加了愛鄉辦的參訪行程,此行主要的目的是觀摩其他社區或團體對於該地資源的運用,以及與社區意識的結合,所以同車的除了愛鄉的成員,還有本地的各項產業的代表、民宿業者、公部門代表以及在地的鄉親們,看看別人的成功是如何換來的,取經的用意大於玩樂。
此次的行程是由李師母所規劃,在車上大家先做個自我介紹(其實也大概都互相認識),不像其他出外遊玩的團體般在車上唱卡拉看影片,利用行車的時間,每個人都對成功鎮的發展發表意見做交流,大家的看法其實都相去不遠,我常常對某些東西做評論,在這裡我很高興的發現我並不是曲高和寡,每個人都有跟我對這個地方有相同的期待(或許,也有著相同的無奈...)
02
都蘭的水往上流,做了短暫的休息,霪雨霏霏的天氣不是什麼出遊的好選擇,不過反正主要任務也不是出來遊玩,也就不那麼在意,頂多也只是拍照不方便罷了。
03
千里迢迢來的大陸客,為了一條看似神奇,實際上只不過是物理上錯覺產生的小水溝停留許久。
不知道下一站,會不會去老二神那邊頂禮膜拜?我想應該不會,因為老二神太靈了,萬一來台灣幾天回去發現連更年期後的阿婆都懷孕,這下次海岸公路都要拓寬成八線道了。
04
這裡是今天正式的第一站,富山禁漁區。
05
解說的是杉原漁業資源保護管理委員會的主委陳世岳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富山村人,推動禁漁區維護海洋資源的初衷,主要是因為小時候美麗海岸的印象在長大後完全變了樣,礁石上都是廢棄的漁網以及垃圾,往日魚蝦嬉戲,螃蟹競逐的記憶被破壞殆盡,於是號召同好,一起為這片家鄉的海岸努力,十幾年後,終於有了豐碩的成果。
參與的學員也提出問題,包含推動初期所遇到的阻力,以及志工的招募和協會的經營,陳大哥笑笑說,這些本來就是可想而知的障礙,用什麼方式去克服,也是一種學習,重點是,要先有一群傻子願意樂在其中。
杉原海洋生態社區網站
06
換上溯溪鞋,跟隨著教練到海岸邊尋找著魚兒的蹤跡,雖然下著雨,大家穿著雨衣依舊遊興不減,即便是與海天天為伍的成功人,也很少有魚兒在身邊悠遊的經驗,大概是因為心裡想的都是:這一條清蒸不錯,這一尾紅燒很好吃,那一尾做生魚片也很好.....,人與動物之間, 或許可以用另外一種關係共同生活著。
07
左邊的是貝殼教練,她不是在地人,卻因為喜歡這樣的工作而留在這裡。
這裡的每一位教練都是志工,除了導覽工作,都還有另外一份職業(或者是好幾份),沒有輪值到導覽的時間,便在別的職場養家活口,說實在的, 導覽的收入還不足以支撐一個家庭,每個人都要有十八般武藝,以陳大哥來說,他本身是雕刻師,又是大卡車駕駛、水電維修工,也會修車(這讓我想到志明哥),只因為對從小生長的地方那一股熱忱,讓他這樣堅持了下來,捫心自問,如果是我的話,能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
08
可惜天公不作美,要不然這裡可是一片碧海藍天呢。
09
前方沒有穿藍色衣服沒有著雨衣的,是我們這一組的海馬教練,大概因為喜歡海,所以每一位教練都用海洋生物來命名,我想我們將來也可以仿照這樣的模式,來個海蟑螂教練、海藍趴教練、海瓜子教練、海香菇教練、海綿寶寶教練、派大星教練、章魚哥教練....
10
教練手上拿的是土司,吸引魚群前來用的餌料。
可惜海面有些混濁,加上水面的反光,要拍到魚其實有點困難,不過用肉眼看還是看得出來。
11
失敗的BOT,美麗灣渡假飯店就在附近。
12
雨滴很明顯的打在海面上,我身上有雨衣,不過是給相機穿的,另外還撐了一把傘,有夠累。
13
永子因為有同學相伴,所以這天的旅程還不會覺得無聊。
14
很難得有這樣的體驗,不過滿手的裝備讓我空不下手去感受一下。
15
忘了說,這裡的禁漁區域是縣府公告並受法令規範的,除了垃圾,帶走這裡的任何一樣東西都有觸法的可能(三仙台也是如此,可惜大家好像都不當一回事),想要享受一個優質的旅遊環境,要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優質的遊客。
16
17
綿延的沙灘,雨中散步還蠻有FU的。
18
青綠的馬鞍藤,在單調的海岸邊點綴了不少色彩。
19
永子又在沙灘上寫起字來。
20
陳大哥說,這裡不僅是許多國內遊客喜歡來,這兩天還要接待遠從國外來的朋友。
即使沒有太多人工的設施,依舊是可以讓人流連忘返的,這一點,我想值得一天到晚只想大興土木的公部門省思,沒有內蘊的文化底涵,再多華麗的空殼也是沒有用的。
21
兩隊人馬交會,這次參訪的陣容很壯觀吧?
23
我們這一組先上來休息,在上面的露台整理一下相機,這風景如果天氣好的時候來,應該會更美。
結束富山禁漁區的行程,大家在路上討論著鎮上有那個地點可以用這樣子的方式去維護及推廣,獲得最多共識的是基翬漁港的潮間帶,那裡也有豐富的生態,有魚群可以躲藏和覓食的珊瑚礁,地理和自然條件應該是比這裡優越的多。
24
離開富山村,一路直奔池上鄉,下一站就是這裡,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關於池上飯包故事館,我曾經在3月份的網誌有過簡單的介紹(請參閱),不過當時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到內部拍攝,今天恰好是參訪地點,又是用餐的地方,所以可以做更詳細的介紹。
25
我們這一車被安排在二樓用餐,一上到二樓,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復刻版的教室,熟悉的桌椅和黑板,馬上令人掉入回憶的漩渦當中,想起當時在三民國小讀書時,坐在教室裡,吃著媽媽送來的便當那種感覺,更好玩的是,我的國小同學明燕也在這裡,當年住在橘子山上的她,也曾是我們一起在學校吃午餐的那群人當中其中一個。
26
大家坐在一起吃飯,原本就很可口的飯包,此時似乎除了美味,還加了點懷舊的調味。
27
故事館還有專人講解飯包的故事,不知道是便當好吃還是帥哥太帥,明燕都出神了....
28
而我直到今天才知道,原來池上人不稱便當為便當,飯包才是道地的稱呼。
或許你會認為便當與飯包,反正指的都是同樣的東西,不過我想對於當地人而言,這是一個有典故的沿革,名稱雖相近,但是意義卻大不相同,就好像新港之於我們一樣,成功鎮雖然是我們的轄區名稱,但是"新港"這個名詞,卻跟我們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情感。
29
穿越過剛剛的教室,除了是另外一個用餐的空間,同時也是故事館的整個重點所在,陳列著早期農家用的器具以及擺設。
30
還有整個池上飯包的演變過程,都有著詳盡的介紹。
31
有句話說:吃了秤鉈鐵了心,恐怕現在的年輕人大概沒看過秤鉈長怎樣,這個就是了。
32
角落還有個復刻版的廚房,大灶和燒柴的爐火台,相信能勾起不少長輩們的回憶。
雖然小時候我們家就已經用瓦斯爐,不過以前屏東伯公住的老家還有這個東西,所以對於這樣的大灶我並不陌生,就連以前回外婆家時,洗澡也都還要燒柴火。
33
舊的商標和剪報,牆上掛著的簑衣(古早的雨衣),每一樣器具都有著詳盡的解說。
34
即便是與這個時代沒有太多連結的我,也不禁跟著發思古之幽情。
35
36
37
現在經營民宿的巫太太告訴我,小時候家裡經營碾米廠,有很多這種裝米的布袋,後來碾米廠收起來,器具還在,不過這些布袋有些因為受潮或佔地方都被丟棄了,現在想起來真是可惜,原來那些我們不在意的東西,多年以後,可都是寶呢。
連要給人家蓋布袋都找不到布袋了,現在全都是塑膠袋.....
38
另一車的學員正在樓下用餐,昏黃的燈光,老式的桌子跟板凳,彷彿時光倒流。
39
春秋茶室的招牌,印象中我只記得成功鎮的鳳凰茶室,可惜現在也找不到招牌來見證那一段風花雪月的年代。
40
一樓除了用餐空間,同時也是商品的展售場地。
41
繽紛的客家花布,對我來說很有親切感。
42
賣場佈置成很具有古早味的柑仔店,除了現代化包裝的商品,也有著懷舊的小東西。
這裡不只販賣商品,也販賣著濃濃的回憶。
43
幾乎每個人都在這裡駐足良久,尋找著和自己的童年有著關聯的玩意。
綠豆糕、鹹酸甜、ㄤ仔標、紅色酸酸的醃芒果、麵茶粉、小王子麵、存錢的豬公....喜歡懷舊商品的人,一定不能錯過這裡。
44
45
我想,這裡是民間和公部門合作經營最好的例子,我們的成功故事館會用什麼樣的面貌呈現出來,我很期待。雖然不必然要完全複製他人的經驗,但是其中的精神和創意,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借鏡和參考的。
46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起,那一段打ㄤ仔標、打彈珠、跳橡皮筋、跳房子的歲月?
47
中將湯,原來是子宮痛的藥啊?
48
這張不是偷拍,是王媽不甘心我拍正妹,要我幫他拍的。
人老了,就要認份......,喝碗中將湯好了,再過幾年就都不用喝了。
49
50
這位就是讓歐巴桑妒火中燒的櫃台正妹。
51
場景拉到戶外,幾位遊客正在外面的火車車廂上拍照。
52
53
哀愁的火車站,這裡可是一點都不哀愁,還挺歡樂的。
54
離開池上飯包故事館,不知道對於來參訪的學員有什麼樣的啟發,社區營造的工作,不是一個人,或是一個協會的幾個人可以完成的,如果大多數的居民能有個凝聚的共識,相信對於成功鎮的改造,會是很大的助力,也許你我都為現在的環境感到失望和無奈,但是還不到絕望的地步,只是大家都習慣於默默承受,或者是甘心安於現狀明哲保身,然而,當大家有勇氣將這份力量團結起來的時候,會是讓人無法忽視的,就算不為自己,也要為後代子孫延續身為新港人的光榮。
下一站行程依舊在池上,我們,要去大坡池走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