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午信樺約我去美山的鯊魚館拍照,兩個人騎著機車循著產業道路,經過比西里岸,發現有人正在烤飛魚,於是便下來瞧瞧。
02
說是烤飛魚,更正確一點的說法是煙燻飛魚,管爐火的大姐就是當地的煙燻飛魚達人,她說前陣子都在下雨,好不容易出了大太陽,當然要把握時間趕工,準備要交貨給人家。
03
煙燻過的飛魚正在享受日光浴,大姐說,她每年都要固定供貨給北部的幾家餐廳,今年東海岸還沒有到飛魚的汛期時,廠商就已經在催貨了,所以只好先從恆春進貨加工,最近本地進入飛魚的季節,所以供貨相對比較穩定,到了六月,飛魚群就到宜蘭一帶。
04
大致上問了一下煙燻飛魚的工序,先將生的飛魚剖半洗淨,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曬,接著再進入煙燻的程序,煙燻是傳統阿美族料理飛魚的方式,蘭嶼達悟族則是用日曬法保存,也可以將新鮮飛魚煮成魚湯來吃。(相關文章:2009長濱飛魚季)
05
燒起柴火,準備添加到烤網下方調整火候,附近大量的漂流木成了免費的燃料。
06
最近鎮上也有幾個商家掛起賣飛魚干的招牌,不過大姐這裡並沒有明顯的告示。
大姐說:送到北部去都不夠了,哪裡還有剩的拿出來賣?
07
我問大姐,這爐火要烤多久,她說:這個至少要顧一整天。
炙熱的火爐旁熱得很,加上又得在大太陽底下作業,而所得的代價並不豐厚,如果您在吹著冷氣的餐廳吃著來自東海岸的煙燻飛魚的時候,請記得它是美味是如此的得來不易。
08
如果,煙燻飛魚能夠發展成真空包裝,打入網購宅配的市場,少掉中間商的剝削,我想大姐的收入應該會比現在好很多,也能夠將飛魚塑造成除了旗魚之外的另一項特產,我不知道相關單位是否也有考慮到這樣的商機,也或許認為這是民間該自行發展的加工經濟模式,但如果旗魚可以這麼大規模的推銷,飛魚又何嘗不可?雖說飛魚季的舉辦已經被長濱鄉搶了頭香,但是輔導漁產加工產業是不分地域的。
09
當然,海鮮文化又是與漁產保育相衝突的概念,近海魚源的枯竭是顯而易見的趨勢,如果能控制漁撈量並採季節性限量生產的方式,既能保障飛魚的永續產量,又能以限量及手工煙燻為賣點來提高產品價格,可能會是一個雙贏的模式,不過這也僅只於我個人的看法,我不是專家,也不懂得整個生產的流程當中所該有的成本控制與人力,我只知道,在這裡,嘴巴說著拼觀光和拼經濟的那些單位僅止於紙上談兵,永遠是口惠而實不至。
10
再過不久,飛魚的季節也即將到了尾聲,加上梅雨季節來臨,要看到這樣煙燻飛魚的實作過程,可能就要碰運氣了,而我很幸運,能在一個艷陽高照的上午,為比西里岸的煙燻飛魚,做一個小小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