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翻閱了聯合報,剛好有侯孝賢導演與魏德勝導演對於電影造成地方觀光的影響的反思。


他們說,


悲情城市紅了,連帶九份也炙手可熱,但是現在的九份已經少了那份古樸的老舊風貌,而是一幢幢新建的房子和絡繹不絕的遊客,侯導很遺憾電影雖然帶動了觀光效益,卻也成為了文化的殺手。


海角七號紅了,連帶恆春也一夕翻身,但是遊客來去匆匆只探求那些電影中出現過的場景,卻沒有好好在恆春體會海角的美,表面上增加的觀光人潮,其實增加更多的是垃圾。


而魏導最近也因為海角而接到許多縣市的邀約,期盼能為其他縣市帶來如同恆春的榮景,


不過我很支持魏導的話:


先有故事,才能選擇適合的拍攝場景,先被場景限制住,拍不出好電影。


其實,電影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台灣一窩蜂的文化,以及唯利是圖的商人心態,不可否認的,熱門的景點必然產生經濟活動的群聚效應(譬如:清境農場、廬山溫泉、知本溫泉....),就在商言商的角度而言,選擇商機大人潮多的地點是不二法則,但是除了商業利益,是否更應該檢視自己的社會責任?而反觀身為遊客的我們,是否也該提昇自己旅遊的文化?


 


看完這篇報導我想了很久,因為之前我也希望成功鎮能藉著某部影片而聲名大噪,帶動經濟效益,但是讀完兩位大導演對自己的作品所造成環境影響的檢討,我想我也不希望小鎮成為喧嘩吵雜的不夜城,只不過如何在經濟發展與保持小鎮的清新純樸兩者間保持平衡,的確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


 


你的選擇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y257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