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祀典武廟文字摘自:台南市政府祀典武廟導覽牌


義豐冬瓜茶對面就是祀典武廟,建於明朝永曆年間,主祀武聖關公,俗稱大關帝廟,清朝雍正五年(西元一七二七年)奉旨列入祀典,故又稱祀典武廟。


 



 


祀典武廟三進深邃,山牆渾厚雄偉,連成一氣;燕尾馬背,飛簷翹脊的造型呈現線條之美,石鼓石礎雕造精美,木雕構材典雅細緻。


 


 


武廟內古匾古碑亦多,以清代咸豐御匾「萬事人極」與乾隆年間「大丈夫」匾,重修碑記最著名。


 



 


正殿香火繚繞,虔誠篤敬。


 


 


 


三代廳肯定尊長教化,觀音廳祥和肅穆,西社供奉文昌帝君為府城文人酬唱之所。


 


 


往門口右側進入,即可達祀典大天后宮。


 


 


 


文字部分摘自:全台祀典大天后宮


當天來時因為正殿正在整修中,所以沒有拍到比較完整的照片。


大天后宮配合地勢,建築由前往級級升高,典麗宏偉;尤其拜殿擁有台灣最高大的捲棚式屋架,配上重簷歇山的屋頂,比例優美,曲線昂揚,實為廟宇建築的佳購。


大天后宮的建築細部,如石刻、木雕、彩繪等,也相當可觀;豐富的歷史文物,舉凡區聯法器、神像雕塑、石刻木作、書法彩繪,無一步賞心悅目,稱上是集民間藝術之大成。殿內大批壁畫彩繪,多出自府城彩繪名家陳玉峰之手,穿梭直間,猶如置身藝術殿堂。


 


 


全臺祀典大天后宮最大的特色在由王府(寧靖王府)改建及多次整修之後,仍然保持古樸風貌,為台灣僅有之明代王府建築遺制,擁有四進建築,面寬三開間,進深則包括 三川殿、拜殿、正殿、後殿四部份。依明朝王府建制命名為月台(廟前石埕),「三川殿」稱「前門」,「拜殿」就是「前廳」,也就是「敞聽」,「正殿」即「中堂」,「後殿」 便是「後廳」。中堂左側建「宗人府」,以表彰明代宗祚猶存,安撫來歸的孤臣孽子。


 


 


 


祀典台南大天后宮原是清朝在臺唯一之祀典天后宮,故其所獲歷代皇帝、官員贈匾超過一百面之多,為全台各廟之冠。
康熙、雍正、咸豐三朝之賜匾,係專門頒予臺灣府天后宮,即臺南大天后宮;乾隆、光緒兩朝之賜匾,則是頒予臺灣府及所屬相關天后宮。


 


 


 


中國木架構建築,到了明代,已經『標準化、定型化、規格化』。傳統木架構式有「抬樑」、「穿斗」、「井干」三種不同之結構,其中以「抬樑」最為普遍。大天后宮建築架構在排架之間,用橫枋聯繫脊爪柱的上端,並在各層樑頭和脊爪柱上,安裝與排架相交的檁條﹝亦稱桁,即屋上之橫木﹞,然後檁上釘椽﹝托住瓦上的木條,即瓦檔﹞承托屋面荷重,組成縱橫牽連架構。屋頂兩端的磚牆砌成與瓦頂坡度相同,稱為「硬山頂」,大天后宮正殿,即為「硬山頂」架構。


此外大天后宮拜殿擁有臺灣最高大的捲棚式屋架,曲線昂揚,不用一釘而拱起,負荷萬斤而不傾,將傳統建築力學,發揮的淋漓盡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cky25730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