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為我要拿普通的石頭來佔部落格的篇幅,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你又以為我要介紹東海岸的寶石,這算猜對了一半,因為這些是寶,但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寶石。
要談寶石我是一竅不通,成功專業的人多得很(譬如說傑哥),那麼這些不起眼的石頭究竟有甚麼玄機?
就繼續往下看吧。
話說我的另一位老同學,也是住在成功鎮的宋老爸他女兒,很巧也姓宋(廢話..),從事考古的工作也有很
多年,也一直致力於東部的文化資產保存跟生態以及人文歷史方面的研究(同學,如果我講得不太偉大,
記得來留言,我會再加上去的),最近他所屬的團隊計畫重新探勘開挖麒麟遺址,想藉由這個機會順便跟
我們這些朋友介紹,看到這裡你應該猜到這些石頭是啥東西了吧?
沒錯,就是史前人類用的石器,而以分類來說,這個應該是石斧,右邊是完整的,左邊是折半的,如果
你的方向感跟智力沒有障礙的話,應該可以很輕易的分辨出來,恭喜你。
這個石斧是麒麟遺址區的產物,估計約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
同學不斷翻閱著書籍和資料,為我們這些門外漢講解著古老的故事,史前人類會根據石材的形狀做不同
的用途,像這個石斧保留原石的表皮,然後再敲打掉不需要的部分,製作成合適的工具,有個專有名詞
叫做打剝(不是打啵喔~),像這塊石斧表面就有些許打剝痕。
背面就有非常明顯的打剝痕跡,而且大約都順著同一個方向進行,同學說,別以為石頭堅硬很難敲製,
只要抓對紋理,順著某個方向,可以很輕易的製作出石器來。
史前人類因為要跟自然搏鬥,天天都在動腦筋如何製作更合用的石器來增加生活的便利,比起現在很多
腦殘天天混吃等死的,可是要聰明多了。
石斧的主要用途是拿來砍樹、砍草等等,每一種石器都每種石器不同的用法,可以依據石器的模樣做分
類,原來史前人類的工具箱也是很齊全的,千萬別小看喔。
瞧我拿在手上,大小剛剛好,很符合人體工學吧?
其實握在手上,心裡開始想像當初拿著石器的史前人類,是生活在怎樣的時代?居住在怎樣的處所?吃著
怎樣的食物?(還有用甚麼樣的姿勢...........)彷彿3000多年前的情景一一浮現在眼前,又好像正在與這
個石器的主人握手一般。感動,不是一下子說的出來的。
怎樣?我的故鄉很屌吧?
關於麒麟文化:
麒麟文化主要分佈於海岸山脈中段東面的山麓。生活型態以農業為重心,以山田燒墾方式種植穀類作物,由於農業技術進步,土地贍養力大增,因此人口增加很多。文化內涵與卑南文化類型略相近,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文化出土了卑南文化少見的大量打製石鋤,反映了兩個文化在環境利用及生業型態上有所不同。
尤其是出土大型的石材人造物(因此有巨石文化之稱)。包括了岩棺、方形岩壁、帶孔石盤以及單石,往往成群出土在一個遺址,考古學家公認可能與祭祀有關。這種特色完全不見於台灣其他地區,甚至中國東南部也不曾出現。可能的淵源是中南半島的巨石文化。說明了古代東南亞洲民族早已相互往來,甚至可能飄洋過海舉族遷移。
麒麟遺址是麒麟文化諸遺址中,唯一經由考古學家有系統發掘,而且有碳十四絕對年代定年的遺址。出土的巨石遺物,數量多而且類型複雜,包括有:岩棺、石橡、帶肩單石、方孔石輪、鑽孔石塊。更有趣的是,還出土了單石、石像造型小尺寸的縮小物,十分逗人。
而最重要的是找到了這些巨石構造的兩種原本型態。第一種結構由各種不同單石圍成長方形,座落在面海的緩坡上,長軸方向大致是南北走向,長約十一公尺,寬度因被破壞而無法復原,地表所在的緩坡也被修平。在構造物後方挖出一條排水溝,中間一塊板岩石板(好像是床)上面,放了一個小巧可愛的石像。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層少見有日常生活的陶器和石器,在其中一個立著單石的凹穴裡採取到木炭,經碳十四定年法鑑定出絕對年代是距今3060±280年。
第二種結構是用大塊人工打造及天然礫石堆疊成的石牆,石牆中有也有單石。這些巨石結構無疑是某種建築物,但是從結構內出土的現象和遺物,考古學家推測並不是日常生活的居所,而極可能是宗教崇拜儀式的場所。
麒麟遺址的發掘,使得台灣史前史確立了麒麟文化的存在,而麒麟文化又僅見於台灣東海岸,可說是東部重要的文化寶藏。目前遺址南段已被闢為魚池,雖魚池隨後又廢棄不用,但遺址已遭受破壞,無法彌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