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應該還有很多人記得,成功曾經有過磚窯廠這件事情,也應該有很多人完全不曉得成功的磚仔窯曾經跟柴魚工廠一樣有很輝煌的歷史,但也有著同樣沒落的命運.....
要不是為了這次愛鄉要支援東管處的活動,磚窯廠有可能成為導覽解說的景點之一而去搜尋資料的話,連我們都已經漸漸遺忘這個曾經也是童年回憶的部分。
02
磚窯廠的位置大約就在這座新開的加油站對面,如果因為貼出照片生意有比較好,麻煩下次我來加油的時候給我打折一下,我不貪心,一公升降10塊就好......
03
記得小時候,每當爸爸騎著機車載我們往三仙台去的時候(現在大家喜歡騎腳踏車、跑步的產業道路,當時是一條小路,路況也不好,所以來往鎮上與三仙台之間,還是以省道為主),看到右手邊有座紅色的磚窯廠,像條長長的巨龍矗立在小山丘邊,就知道快要到達三仙國小了。
我試圖在路邊看看還能不能搜尋到一絲絲磚窯廠的遺跡,但是幾乎都已經無法辨識出原來的所在位置,於是我將車子騎到畫面中小山丘的附近,我看到有幾幢老舊的破房子,於是找個方便上去的地方,走進樹林裡。
04
穿過了牧牛人家圍起來的通電鐵絲網,幸好沒有被電到,走到裡面,地上散落的好幾塊紅磚,說明了我應該沒有找錯地方,雖然荒涼,但是有條小路清晰可辨,看來這裡還是有人不時會來走動的。
05
有稜有角的磚塊不知道經過多長時間的洗禮,稜角早已風化的圓潤,長滿了青苔。
地上踩的土質有種泥濘的感覺,應該是黏土,黏土含有鐵質,在高溫燒製下會呈現紅色,這也就是當初磚窯廠為甚麼會選擇在這裡設立的原因,因為可以就地取材。
06
根據我初步訪查的結果,磚仔窯最早由陳茂庸先生一家所經營,因為陳老先生的父親看出當地土質很適合燒製磚塊,大約於民國56年左右在這裡購地建窯,開啟了成功鎮製磚的輝煌歲月。
07
燒製的成品依照需求供應靜埔、樟原、長濱、東河、台東市,甚至到綠島都有本地生產的磚塊(這是相當大的範圍),後來陸陸續續也有幾家廠商加入(如顏光亮老師、蔡芹能校長等)。
08
成功的磚窯廠屬於燒煤炭的手工窯,一開工就是十幾天,需要大量的人力照三班制照顧著燒窯的爐火,當時由於東海岸需求量大,所以獲利都還不錯。
09
但是好景不常,在台東市志航基地附近的富源村,成立了一家機器控溫的磚窯廠,大大減少人力需求,生產的產品更為低廉,受到競爭產品的影響,加上純手工製作的磚塊工資高昂,以及帳款難收,陳先生的子弟又無人有意繼承的情形下,遂於民國68左右將磚窯廠出售,經過幾年後成功鎮上僅有的其他磚窯廠也都紛紛停工。
10
根據陳老太太表示,當時他們的老家就在這磚窯廠旁邊,不過現在應該都已經看不到了,所以根據推測,這些建築物應該是屬於後來的業者所有,這個部份還要做更詳細的查證。
11
比較可惜的是,整個磚窯廠的遺跡沒有保留下來,別說至少還留下廢墟,幾乎連曾經有過磚窯廠房的樣子都看不出來,陳老太太說,因為磚窯廠也是要每年定期維修補強的,荒廢了很久,當然也就崩壞的很嚴重。
12
這個電錶看起來還相當的新,讓我有點納悶,跟四周的環境比起來有點不太搭調。
13
整著磚造的房子早已傾頹,爬滿了藤蔓和樹木,不過那一塊塊斑駁的紅磚,卻因為經過歲月的洗禮,更展現出它的風情。
14
僅存的紅磚牆上還有油漆上去的字,依稀可以辨識是個「廠」字,這裡應該就是當年辦公接洽業務的場所吧?
15
即使是斷壁殘垣,也讓我駐足良久,時間的刻痕在這裡留下了印記,觀察磚塊堆疊的方式也饒富趣味。
16
看不出來是什麼用途的建築。
17
當年,全台各地幾乎都有磚窯廠,有幾個地方很幸運的還有保留住大部份的建築(例如池上的萬安社區),還能對著過往的遊客見證往日的歷史,其他的大都已經灰飛煙滅,就像鎮上的這座磚窯廠一般,有些以前看起來不覺得重要的建築(譬如鎮上以前還有許多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官舍、宿舍),就在這麼不知不覺中消失,等到回頭過來想要尋找資料的時候,都已經來不及了。
我不是文史工作者,一個真正從事文史工作的人,是不會像我這樣將不算完整的資料公開,我只是單純的想為自己經歷過的人事物做個紀錄,也希望大家能瞭解在地的故事,其實,我們有很多寶藏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