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巧遇成廣澳文化地景的監工許先生,告訴我園區已經完工,下午便帶著我的s8100fd來到了小港
冷風刺骨,好像也有點感冒的跡象,看到如此這般完工的地景園區,更覺得寒冷。
我只能說,跟我想像的有很大的差別。
當然,好或不好全憑個人的主觀意識,各位看官不必隨著我的觀點走,或許您親自來一趟,感受和我不一樣。
看出來了吧?這是一個蟳的形狀,我想大概是為了呼應小港舊稱蟳廣澳所表達的意象,碎石與紅磚排列成浪花的模樣,個人認為如果為了與地名連結而形諸表象,似乎有些勉強。
每根石柱上都刻有成廣澳當年發展的故事,這一面斑駁的牆應為廣恆發的遺跡。
園區四周並沒有設置圍牆,與其他居民的住所連成一氣。
而廣恆發以往因為拓寬道路所傾頹的斷垣殘壁,靜靜的躺在這裡。
天氣雖然有點陰,不過太陽也小露了一下臉,斑駁的牆面有著一段古老的故事。
這個鋼架的結構我想就是永久性的建築了,除了固定前方僅剩的拱門部份建築,也兼具遮雨的功能,除此之外我想不出來有其他的用途。
木製圍欄是步道的位置。
木材、石材、鋼材交錯的有點不太協調。
太陽光突然增強的霎那,我彷彿看見廣恆發前人曾經目睹的景象。
前方不遠處的天后宮見證著廣恆發的興衰。
我想我必須很誠實的說出我的感覺,我知道爭取經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知道做一個園區的規劃與設計也不是那麼簡單,不過我沒有感受到我想要的感動,卻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我並不是否定為這個園區付出的人、事、物,畢竟文化保存的工作,算是一個開頭,也是一個學習,我相信將來會越做越好的。
全站熱搜